1,看什么?
人民时评文章是备考公务员申论的优秀参考材料,其涉及的话题多为民生、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保、文化、放管服改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这些话题都有可能成为申论考试内容,一定要有条理有针对的去研究分析。而政治建设、腐败问题、司法问题还有专业领域比如金融问题,这些话题一般不会成为申论素材,只要大概看看文章结构、论证方式就行了。
2,怎么看?
时评文章与一般商业性质的新闻快讯不一样,需要详细阅读再三品尝。我们可以从粗到细看四遍以彻底吃透一篇文章的形式和内容。
第一遍:粗读,快速浏览全文,以了解全文内容。
第二遍:结构,提炼思维导图。
第三遍:段落,分析独特、可借鉴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标注在思维导图上。
第四遍:语句,一些严肃文章中可借鉴的表达和写作技巧。
1,人民网,新华网文章该怎么看?
要有认知,就是申论大作文和高中初中大作文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初高中的大作文是话题作文,没有材料,而申论的作文有材料,其本质是考察处理材料的能力。看人民网新华网的文章主要作用并不是积累观点,而是:
1.1 积累其中的规范性词汇以及十分优秀的表述
这一点非常重要,平常文思如泉涌,但是表达却异常随意,看似十分有才华,实则难登严肃媒体。申论考察的一个能力就是将非标准性表述转化标准性表述的能力。
比如网络文章里写三支一扶会提到通水通电通网通路这些具体又非标准化的描述,如何在高度概括性的政策性文章里标准化表达这些措施呢?
我们可以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标准型表达。这些标准严肃表达是类似行业术语一样的词语组合,如果没有平时留意和积累,很难临时自己造出来。所以在看人民日报时就要积累这些标准化表达。
1.2 规范化、系统化、体制式的问题分析思维方式
这一点非常重要。平时我们网络文章或者KOL文章看多了,会习惯于一种文艺式,故事汇式的问题提炼和分析思维。然而体制内的问题分析逻辑更系统化与规范化,更像是一种设定好的分析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总结和锻炼,我们看人民日报文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这种问题分析思维。
2,一个小练习
12月30日人民时评:为新职业群体提供更广阔舞台
如何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补齐短板,促进新职业走上正规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是一道亟待解答的课题
新经济孕育新职业,新职业连接着新需求、蕴藏着新机遇。《2020年上海市新职业青年生存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九成新职业青年签订正规劳动合同,未来两年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的青年占77.2%,个人价值实现是新职业青年最主要的职业选择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新职业正在脱颖而出,迸发无限生机活力。
依托于数字经济、互联网平台,灵活多样的新职业应时而生,赋予就业新内涵。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目前,新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转型升级,让新兴产业活跃起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新职业打开无限可能;从需求看,旅游体验师、无人机驾驶员、网约配送员、健康管理师等新职业,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感的新职业,连接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群众生活的新需求,拥有广阔前景和巨大空间。
新职业是发展变革中的职业类型,不可避免存在“成长的烦恼”。相关调查显示,不少年轻从业者在积极从事相关工作的同时,也存有一些顾虑,比如职业发展稳定性不够、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维权机制不够健全、职业前景缺少长远规划、教育培训有所欠缺,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专业能力提升,限制了新职业更好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职业的发展对传统管理手段、劳动法律体系、就业管理服务、社会保障政策、技能教育培训等提出新要求,如何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补齐短板,促进新职业走上正规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是一道亟待解答的课题。
面对新职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在发力、从业者在努力,国家扶持也十分给力。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要求“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强化灵活就业劳动保障”;国办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从推动新职业发布和应用、开展针对性培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维护劳动保障权益、加大对困难灵活就业人员帮扶力度等方面,明确加强对灵活就业保障支持;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持续增强对新职业的规范引导、政策帮扶,理清思路、理顺机制,才能切实解决从业者的后顾之忧,为新职业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面向“十四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会催生越来越多新职业,为人们带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新职业背后的新业态、新动能,会进一步打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特别是随着深挖内需潜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个又一个新职业将实现从无到有的生长、从有到好的蝶变,为奋斗者标注美好生活的方向,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分析过程:
整篇文章1289字,跟申论作文差不多的字数,短小精悍。
第一遍阅读,大概把握文章主题。简练概括:新经济背景下,新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二遍阅读,文章结构。文章结构还是比较传统的。
第一段点明主题“新职业的出现”,客观描述主题现象。、
第二段从正面分析主题现象“新职业应时而生迸发活力”的产生原因,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段转折段,深度揭示主题现象的隐忧“新职业发展初期的稚嫩、不成熟问题”。
第四段阐述了目前国家和社会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和政策措施。
第五段总结段和升华段,展望了未来,总结了文章主题。
第三遍阅读看段落。看看文章是怎样在细节方面去写一篇材料作文的。
第一段描述现象,首先用一段简练的句子概括了客观材料描述的现象(新经济孕育新职业,新职业连接着新需求、蕴藏着新机遇),随后一句就开始“抄材料”(哈哈),这有点类似倒装,因为前面一句概括提炼的就是后面的材料,当然,肯定要学会概括和精简材料。最后一句总结描述现象的趋势。
第二段分析这个现象的出现原因。这一段写的就比较有水平了,没有点料还真写不出来。第一句依然相当于第一段的内容。但是作者后面开始用分-总方式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用习总的话高度起手。随后分点,一,从供给侧看,二,从需求侧看,最后一个总结句,完美。这一段要是有材料还好,如果是自己总结原因,对自身的积累还是有要求的。
第三段揭示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先是罗列问题,随后说明问题的影响,最后一句当然要指出这个问题对哪些社会课题提出了挑战。
第四段是应对段,这一段如果已经有材料的话,写起来是比较简单的,用分号罗列出目前国家社会针对问题的政策措施。最后用一个总结句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一段是展望段,总结展望主题现象于国于民于社会的意义,展望美好未来。
第四遍是语句,积累一下文章的标准化表达(待做)。
3,一些想法
新中国不同于其它二流国家,其体制基础拥有坚实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个国家的建国、建制以及执政思路的思想指导。因此,中国体制内人员的思维逻辑方式内核就是辩证唯物论(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和社会态度)。因此,我们在体制内严肃媒体上看到的文章和材料无论从文字还是逻辑思维上都可以发现大量辩证法风格的痕迹。比如文字偏爱用“联系”,“发展”,“群众”,“改革”,“主次矛盾”,“整体局部”,“对立统一”等等,再比如思维上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就如上文,明显就是用辩证法去分析“新职业”这一现象。对立统一(矛盾论)有六大范畴,我们都可以在上文找到其影子:
“整体与部分”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在“新职业”与“新经济”的关系上。“新经济”包含“新职业”,“新职业”映现了新经济;依托于“新经济”,“新职业”应时而生,“新职业”的从无到有的生长、从有到好的蝶变,为中国“新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经济“孕育”新职业“,”新职业“连接着新需求、蕴藏着新机遇,目前”新经济“不完善的管理服务手段制约着”新职业“的发展。等等等等
再比如”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或者”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第一段描述的”新职业“是现象,是结果,第二段分析的原因是本质,是原因。
还有”现实与可能“的关系,就不举例了。
所以,上文的写作思维用哲学方法论来讲就是用对立统一的思路去分析社会现象,事事有矛盾,解决问题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弄清事物性质首先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新职业“的发展与”新经济“不完善的管理环境是文章分析的一对主要矛盾。这对矛盾中,新职业对”新经济“的助力和机遇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于矛盾论对立统一的解释
1, 不同题材的不同布局 上面的例文描述的是一种正面现象。所以作者的谋篇布局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设计。但是文章的主题丰富多变,如果描述的是一个负面话题呢?
“有单位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来回回需要盖9个章!”
尽管各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压缩各类行政审批,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市场主体反映,目前仍存在“三放三不放”现象。少数部门、地方放管服做虚文章、设隐门槛、造中梗阻,不同程度影响“放”的成效。
“三放三不放”具体是什么?
一是“虚放实不放”。一些部门放的不是“责大利小”的事项,就是多年不办、无关紧要、不具备普遍性的事项。而与所涉部门利益攸关的事项,例如经济资源审批等,往往出于“多重考虑”紧抓不放。
二是“明放暗不放”。一些政策文件中明确“放”,某些地方却制定“土政策”,造成“隐性门槛”。存在“名为备案、实为审批”“新瓶装旧酒”等现实问题,要办事就得先盖多个章。
三是“此放彼不放”。一些事项涉及多个部门,甲部门放、乙部门不放,或者一个部门放得快、另一个部门放得慢,放权力度不同,审批流程各异,甚至产生扯皮,令社会单位和办事群众无所适从。
显然,“三放三不放”暴露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某些地方放的事项看似不少,却有“凑数”之嫌,未能真正惠及创业等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简政放权在个别地方遭遇“表里不一”,一些好政策、好措施没能有效落实。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一场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变革,旨在除去束缚在市场主体身上的“无形枷锁”,剥离错位于行政身上的“有形之手”,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激发社会创造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关工作必须扎实推进,来不得“表面文章”。
地方管理者还要厘清部门利益和公共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要求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对地方各部门来说,当着眼大局、立足长远,放权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阳奉阴违”。
审时度势同样重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中国经济的源头活水,保住小微企业才能保住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正因为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持续改善营商环境、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2020年我国实现新设市场主体2000多万户,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力度,放出活力,管出公平公正,服出效率。这既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也是应对严峻复杂形势、促进经济稳定恢复的重要举措。
“放水养鱼”离不开“放管服”改革。以“放”促“养”,让市场主体这条“鱼”茁壮成长,在汹涌变幻的世界大潮中乘风破浪。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容打折。
文章的前四段都是在描述具体现象。可以当成是一个大段。 第五段的“显然”其实是对“三放三不放”的背后原因分析,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下面一段是转折段,提出解决好放管服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下来两段分别从地方部门权责角度,保护市场主体角度说明做好放管服改革的方向。 最后两段其实是一个作用,总结和展望。